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第七十九個願望:那些年我的街友朋友們


一日店長任務:賣蜜香紅茶

一日店長任務:賣咖哩炸雞
    母親節前一周,因為店裡人力不足,乾脆忍痛店休一天,但心想不能就這樣讓這天空轉,所以緊急邀請好食機到店裡辦米蛋糕烘焙課程,也安排晚上的浪人食堂一日店長任務,只是沒想到烘焙課太熱烈,來不及將幼兒張魚燒送回家,只好帶著一起到饒河夜市賣紅茶跟炸雞,除了擔任一日店長,也是老木揹小孩工作的初體驗!

    為什麼想參加「浪人食堂一日店長」這個活動?因為幾年前我在輔選工作期間,認識了兩位街友朋友--阿興大哥及阿華大哥。他們喜歡自由,平常以廟宇為家,我曾經想幫他們安排社會局的平安居,但他們婉拒了,他們說,還是留給需要的人吧!他們能跑能動,也能打零工維生,還不需要佔這樣的空間。

    其實,如果以我這樣習慣被社會制度規範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方式很讓人匪夷所思--明明可以到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好好休息睡覺、明明可以找一個穩定的工作過日子,但他們選擇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移動,有時騎腳踏車、有時走路、有時打掃街頭、有時做資源回收...,一直到跟他們相處久了,才慢慢理解他們的生活哲學--不想活在規範的自由。

    你說,這種打開眼睛才知道下一秒要做什麼的日子,身上可能除了幾個銅板沒有多的財產的日子,多沒安全感?但是,他們就在這個城市每天這樣生活著,把自己打理好,也不給別人添麻煩。

    再跟他們認識多一點也發現,其實他們可能原本有家庭、有親人...,但是最後選擇離開與家人的群聚生活,有時他們的家人也可能抱怨,但人情世故,總是一本難讀的經。因此,對這種生活方式我沒有任何讚揚或貶抑的意思,只是從他們身上我理解了另一種族群對這個社會或人生的態度。

    為什麼一定要在社會規範之下?細究人們的演化,這一切的規範都是為了方便管理,但誰有權管理誰?誰被指定是管理者?誰又只能變成被管理者?抑或,為什麼我們非得在這樣的組織網裡面才可以呢?

    這兩位大哥當時常常到我們輔選的服務處幫忙,總是笑笑的、嗓門很大,我很喜歡他們的熱情,也覺得工作期間有他們作伴是很幸運的事!後來離開工作崗位,漸漸也與兩位大哥疏離。

    在昨晚擔任「浪人食堂一日店長」時,張魚燒跟一位街友大姐玩得很開心,我很慶幸我的孩子的不怕生,也突然有個感觸--我們從何時開始透過眼睛或觀察幫「人」貼標籤?在張魚燒眼中,就是一位阿姨在逗他笑,他也很熱情地大笑,這樣單純而美好的人際互動,為什麼套入社會規範,就產生階級、隔閡?

    浪人食堂說昨晚業績居然破萬,讓他們想放煙火,很高興昨天為他們帶來一點點幫助,也希望大家有空多去走走,生活方式有很多種,或許,按照社會制度過活的方式,並非美好生活的唯一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