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第八十三個願望:只取一瓢飲


        常常有客人問我們「有套餐嗎?」,我都說沒有,因為希望大家吃多少點多少。

        其實,我自己過去在外食的時候,也常常依賴套餐,因為覺得可能比較優惠、必較不用動腦選擇、看起來比較不寒酸...。一直到自己經營一家店,我大概知道套餐的出現是為了什麼--以最低成本吸引客人提高消費金額。

        套餐,其實沒有比較優惠!

        不過,行銷並不是我要說的重點,而是衡量食量跟需求點餐才是愛自己的表現。

        嘿!如果你胃口大,就該選擇大份一點吃啊!而這攝取的來源一樣要好的,而不是店家為了促銷設定的套餐啊(是不是促銷,套餐的品質是可以透過觀察發現的)!如果吃不完,就請店家幫你做小份一點,也就沒有不點套餐不好意思的感覺了。停下你的匆忙正視你的需求,就像你正視客戶的需求一樣啊!

        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或許你也會發現,自己需要的真的不多,然後,透過「只取一瓢飲」,從追求量到追求質,影響的不只是你自己,還有這個世界。

        「只取一瓢飲」,學習珍惜資源,或許就不需要種植那麼多糧食等著浪費、發那麼多電等著浪費、造那麼多路等著浪費、蓋那麼多建築等著浪費、買那麼多衣物等著浪費...。

        也常常有內用客人因為怕喝不完飲料,所以希望我們裝外帶杯--但大部分他們最後都喝完了。後來當客人提出這樣的需求時,我們就會開始委婉請客人先用內用杯,如果真的沒喝完再打包。珍惜食物,也珍惜其他為了用餐而創造出來的用品。

        世界之大,住的不只是人類,留一口氣給其他生物過活,得利的不會只是其他生物,還有我們人類本身!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第八十二個願望:逃離舒適圈

膽子很好用,不要忘了!
    

        「你覺不覺得我們不知不覺幫自己打造一個舒適圈?」我問張魚燒的爸。雖然經營曬太陽每天面對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我總覺得少了什麼。「我們好像壓力很大,卻又沒有那麼大;好像很累,卻又沒有那麼累;好像很忙,卻又沒有那麼忙...。」張魚燒的爸一臉聽不懂我在講什麼的樣子。

        這陣子常和朋友溝通、分享經營餐廳的心得,大概都會停在一個結論--大家都經營得很辛苦。心中隱隱然覺得這樣的結論不太精確,畢竟許多經營者都非常優秀,學經歷洋洋灑灑。「是不是決心不夠堅定?求生意志不夠貫徹?」剛好幾個朋友是參加本屆選舉的候選人,看到他們一早起來送車出遊、去市場掃街、去街頭拜票...,早上五點到晚上十一、二點。看到他們這樣,我不禁想起十年前輔選的那段歲月,還有更早之前做政論節目,早上開始找議題、敲來賓通告...,一直到晚上Live結束再回家看其它友台重播,入眠都是伴著電視螢幕。

        一切的念頭,只有向前,沒有其他!

        「太奇怪了,我們身為經營者,怎麼比以前工作時還不感覺壓力?是不是努力不夠?意志力不堅定?或者,不敢再冒險了?」因為以前輔選過的候選人當選了,也擁有相當大的人氣;而當年製作的政論節目也因為主持人的關係非常爆紅,他們都比我們現在努力不知多少倍。「所以,我們現在這種狀態根本有問題,我們太慢了,會不會不敢作夢、不敢冒險了?」

        太不正常了!

        曾經看過一句話說「最大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能選擇不做什麼的自由。」好一陣子我都覺得自己有滿滿的自信覺得自己是自由的,現在想起這句話,心裡真是打了一陣冷顫。「大錯特錯!自由,是擁有無限的創新能量以及不斷實現的意志力。」我怎麼傻了!

        今天帶張魚燒外出放電,在路過的小館停下來用餐,餐館工作人員可能不太習慣我們讓張魚燒自己拿餐具跟我們參與用餐這件事,面對張魚燒拿筷子敲擊桌子的聲響,連忙過來制止,甚至在我們開始用餐沒多久,因為進來七、八名客人而無視於我們的存在,捨棄安排旁邊的空桌,要那群人先跟我們同桌,表明待會我們離開後就有圓桌可坐,卻沒有先跟我們打聲招呼。被當隱形客人的滋味真的很詭異,我們匆匆把東西吃完,迅速離開。

        一開始我覺得我們的環境彷彿對帶著幼兒的家庭不夠友善,後來想想,我不應該只停留在「環境不友善」這個階段。而是該想,我如何讓孩子理解每個地方用餐的環境都不太一樣,我們有選擇,但或許也可以透過觀察整理具體改善方式,先在自家餐廳落實。

        同樣的,在曬太陽這樣的餐廳,如果傳達的餐飲資訊不夠清楚,我們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嘗試?抑或,我們的夢想夠不夠大?大到讓更多人看到並且和我們一起用更友善的方式獲得食物,在餐桌上實踐對土地的尊重以及對人的態度。

        不知不覺曬太陽也快七歲了,其實不上不下也沒有特別驚人之舉,現在應該是要催促自己趕快打開腦袋、釋放腎上腺素,因為人生最大的自由,就是不斷跳脫舒適圈,擁有無限冒險的能量!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第八十一個願望:「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最近有位媽媽常到店裡外帶,後來她才跟我們說,其實她的孩子在加護病房,因為只有我們家的東西她的孩子願意吃,所以才會常來外帶。沒有多去臆測小朋友的狀況,只是很欣慰我們提供的食物讓病中的孩子滿足,讓焦急的母親安心。

    或許大家會好奇,究竟那位媽媽都買那些餐點?其實都是簡單的料理,番茄雜菜湯、義大利麵...。為什麼她的孩子對我們的食物接受度高?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料理很簡單吧!而這樣的簡單曾經讓很多人為我們捏一把冷汗,因為「台灣人重口味,沒有味精、雞粉就會沒味道!」這句話幾乎是每個餐飲前輩都會對我們講的話,但我們還是硬著頭皮不加,一開始的確常被說味道太淡,不過久了之後反而養出一群舌頭更刁的客人--只要我一開口做民調,客人都會說出當天料理的優缺點,真是一點含糊空間都沒有。儘管煮了六年的麵還是常常被抓包,不過,這也是簡單料理的價值--餐桌上的滋味會告訴你很多事,包括食材是不是當季還是尾聲、火候夠不夠、湯汁收得漂不漂亮、調味過鹹還是過淡、廚師是不是水喝太少(才會重口味)、廚師心情好不好(聽說料理會傳達廚師心裡的苦,雖然他不說)...。

    其實我們也常發現料理台上擺著味精、雞粉之類的人工添加物的餐廳其實也有熬高湯,心裡都會疑惑:既然都已經熬高湯了,為什麼還要味精、雞粉?扣除省時、省成本之外的考量,會不會因為在料理的標準上,被所謂大眾標準牽著鼻子走?而這樣的觀察,讓我忍不住也聯想到最近參與的生態節目所領悟到的事情。

    斜槓身分已經維持好久的我,最近開始收斂,基本上只忙兩件事,一個是經營餐館,一個是撰寫生態節目的腳本。生態節目的製作邏輯跟一般節目不同,最重要的是我們撰寫人本身對生態的認知是什麼?我們是用什麼樣的視野看生態。在訪問生態專家之前,我必須承認我很都市人思維,所謂都市人思維就是透過教科書認識生態,我以為我還算明白生態,和專家請益之後發現自己根本一點也不了解這片土地。

    這段撰寫腳本的過程中,我發現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不僅僅是背幾條河、幾座山、降下多少雨量、平均溫度多少...,還需要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有什麼動植物生長其中?地形、地貌、氣候、文化、產業...,還有從景解讀土地特色。從這些脈絡出發就會發現我們生存的這座島嶼擁有非常年輕的地質,所以叢山峻嶺、溪流密布、生態多樣,連海岸線的景觀也非常豐富。這樣的土地特質也造就我們的飲食文化,因為風土特質,我們的身體也與土地產生脈動。

    對啊!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但為何我們現在卻把一切複雜化了呢?台灣擁有生態多樣性,蕨類數量超過整個歐洲好幾倍、蜜蜂種類勝過日本、台灣潮間帶地貌是全球海岸線的縮影...,這是我們的優勢,但我們卻要不斷毀滅它,用無數的人工工程取代大自然,拋棄我們最簡單卻獨一無二的特質,硬要去追求到哪裡都能複製的人工加工品--這跟餐飲好像。

    腦中突然浮起幾個字「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驚覺天哪!這件事好難欸!以現在的環境現況,根本做不到!那我們到底在窮忙什麼呢?

    今年是選舉年,又是一場噴政治口水卻沒政見的爛仗,心裡不僅厭惡,更懷疑我們的候選人們到底有幾位真正認識這片土地?還是各個都是填鴨式教育出來的成品,很會考試卻不曾思考過為何我們這片土地沒有一望無際?為何海水不斷上升,我們卻還要做離岸發電?怎麼菜市場每攤賣的菜都很像?不該出現的樹種卻是我們的行道樹?

    然後,只能一廂情願地想像哪一天,會有人拋棄人工建設,說要為我們的土地留下一片森林、一脈水系、一座高山、一潭湖泊...。

    專家說:不建設或許是最好的建設!餐桌說:單純的食物或許是最美味的食物!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第八十個願望:每個人都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看到臉書上CJ老師分享她近兩年教學心得,從不開心地陪(半)伴(強)學(迫)生(引)學(導)習,到學生主動反饋甚至感謝老師,這一段路過程辛苦,但這批學生未來必定因為這一段學習經驗而有所收穫。

    因為我也是這樣長大的。

    童年在窮困的雲林長大,多少理解在沒有資源下,很多事情不得不妥協、放棄,例如補習、畢業旅行、治裝、買零食...,甚至跟同儕做同樣的事情都是奢侈。不過,在學校卻因為功課好,所以我可以不費任何代價就享受課後輔導、參加比賽、以及學校各界關愛的眼神。因為明白什麼叫做匱乏,所以我特別清楚我得到多少特權。尤其,我的同學跟我說:「我們也很想跟你一樣當好學生,老師多疼妳!可是就是書念不好...。」我當時很天真以為,只要多用功就好啦!後來才知道,習得無助會讓人一退再退,甚至否定自己的價值。

    還好,我莫名充足的好奇心跟上天眷憐,在一些經歷上開了眼界,也得到許多啟發,因此,才會執著開一間餐館,才會執著要在餐桌上倡議階級平等。

    因為我領悟到--就算是社會最底層,沒有人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不過,這世界並不會如人所願。我是很奇怪的人,常常苦口婆心勸一些小朋友多看書,告訴他們好奇心跟知識就是力量,甚至分享我覺得不錯的書,借他們回去看(說到這裡,如果看到這篇文章,我有借你書的孩子請趕快把書還我),但得到的反饋總是零。

    我常反省,我們總希望階級平等,但態度跟知識總會把人的階級越拉越遠,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既然如此,我們還需執著階級平等?執著野人獻曝嗎?

    最近從夥伴身上得到一些訊息--同學們家裡很有錢,所以去學校只是混學歷、想得到更好的機會但又害怕別人發現自己不行、羨慕別人很好又不想花心力耕耘...。人人身上都有本難念的經,不去認識自己,只是無窮無盡的退縮或羨慕別人,會有解嗎?只看到自己處在底層,卻不敢嘗試向著光爬上去,或者嘗試過幾次遭遇到失敗就放棄,能夠以所改變嗎?這樣強迫或許很不公平,但沒有人人是林志玲,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當金城武啊!

    其實,最大的焦慮是,這些退縮的孩子面對的是變動更快的未來。

    有時候靜觀這個社會,反思,會不會人類的群聚行為跟組織,某種程度會讓一群人學習退縮習得無助、有一群人學習服從、有一群人學習輕忽自己的價值、有一群人被訓練領導統御、有一群人是幕後操控的勢力...,這樣,儘管人群眾多,也能一個蘿蔔一個坑,方便管理?

    如果意識到這樣,能不能多看重自己一點?珍惜自己的個人信度、訓練自己有思辨能力、累積自己的厚度、擁有好奇心、讓自己值得被信賴...。每個人都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當意識到這一點,會不會就讓自己每天多增長一點?

    這世界很難,但想被珍惜,要先珍惜自己!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第七十九個願望:那些年我的街友朋友們


一日店長任務:賣蜜香紅茶

一日店長任務:賣咖哩炸雞
    母親節前一周,因為店裡人力不足,乾脆忍痛店休一天,但心想不能就這樣讓這天空轉,所以緊急邀請好食機到店裡辦米蛋糕烘焙課程,也安排晚上的浪人食堂一日店長任務,只是沒想到烘焙課太熱烈,來不及將幼兒張魚燒送回家,只好帶著一起到饒河夜市賣紅茶跟炸雞,除了擔任一日店長,也是老木揹小孩工作的初體驗!

    為什麼想參加「浪人食堂一日店長」這個活動?因為幾年前我在輔選工作期間,認識了兩位街友朋友--阿興大哥及阿華大哥。他們喜歡自由,平常以廟宇為家,我曾經想幫他們安排社會局的平安居,但他們婉拒了,他們說,還是留給需要的人吧!他們能跑能動,也能打零工維生,還不需要佔這樣的空間。

    其實,如果以我這樣習慣被社會制度規範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方式很讓人匪夷所思--明明可以到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好好休息睡覺、明明可以找一個穩定的工作過日子,但他們選擇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移動,有時騎腳踏車、有時走路、有時打掃街頭、有時做資源回收...,一直到跟他們相處久了,才慢慢理解他們的生活哲學--不想活在規範的自由。

    你說,這種打開眼睛才知道下一秒要做什麼的日子,身上可能除了幾個銅板沒有多的財產的日子,多沒安全感?但是,他們就在這個城市每天這樣生活著,把自己打理好,也不給別人添麻煩。

    再跟他們認識多一點也發現,其實他們可能原本有家庭、有親人...,但是最後選擇離開與家人的群聚生活,有時他們的家人也可能抱怨,但人情世故,總是一本難讀的經。因此,對這種生活方式我沒有任何讚揚或貶抑的意思,只是從他們身上我理解了另一種族群對這個社會或人生的態度。

    為什麼一定要在社會規範之下?細究人們的演化,這一切的規範都是為了方便管理,但誰有權管理誰?誰被指定是管理者?誰又只能變成被管理者?抑或,為什麼我們非得在這樣的組織網裡面才可以呢?

    這兩位大哥當時常常到我們輔選的服務處幫忙,總是笑笑的、嗓門很大,我很喜歡他們的熱情,也覺得工作期間有他們作伴是很幸運的事!後來離開工作崗位,漸漸也與兩位大哥疏離。

    在昨晚擔任「浪人食堂一日店長」時,張魚燒跟一位街友大姐玩得很開心,我很慶幸我的孩子的不怕生,也突然有個感觸--我們從何時開始透過眼睛或觀察幫「人」貼標籤?在張魚燒眼中,就是一位阿姨在逗他笑,他也很熱情地大笑,這樣單純而美好的人際互動,為什麼套入社會規範,就產生階級、隔閡?

    浪人食堂說昨晚業績居然破萬,讓他們想放煙火,很高興昨天為他們帶來一點點幫助,也希望大家有空多去走走,生活方式有很多種,或許,按照社會制度過活的方式,並非美好生活的唯一答案。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第七十八個願望:好美的水梯田




    四點多就出門,今天去拍攝台北市有機農的水梯田--至善明哲園。其實去那個山頭很多次了,但總沒發現那裡有水梯田,同行的攝影師小歪跟我說,這裡是蓬萊米的起源...,小歪拍了許多「農夫與他的田」系列,他說,他自己拍到最後都想當農夫了。

    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畝田(咦?這是歌詞嗎?)農場主人郭大哥接受邀約時說,因為他早上七點要出門,所以只能在清晨接受我們的拍攝,如果不是為了這次的外景,四點多大約是我入睡沒多久的時刻。

    郭大哥崇尚自然農法,連他的作息也很自然--他是光著腳從三合院走出來接我們的,動作俐落,我們還沒回神,他已經戴好斗笠、背好鋤頭、拿好鐮刀下水梯田了。他說,你們沒看過這樣的水梯田吧!

    邊走他邊介紹各式各樣的野草野菜:火炭母草、貓耳草、昭和草、紫蘇、金針、芹...,還有長到小徑的桂竹筍、水稻、荸薺、筊白筍...,好多好多我都記不得名字,他突然問我,你覺得像這樣的環境,會有土石流嗎?

    拍攝告一段落,他開始講到戴頭燈摸黑整理水梯田、如何重建農園、如何嫁接...,他的焦慮毫不掩飾。「現在的年輕人都被騙去都市搶工作,都不知道這些生態、自然的重要性。」他的焦慮剛好也對應到我的焦慮。「這樣的生態多樣性,沒有農藥、沒有除草劑,每種生物都有牠的居所,但當人走進辦公室與自然越離越遠,對大自然的一切作為,除了鋼筋水泥,似乎沒有其他想法。」「當一切都單一化了,這世界剩下什麼?」

    是啊!當一切單一化了,我們還能擁有什麼?還能有選擇嗎?

    「我們的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二、三十年來,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利益...。」「所以,我自己也不知道可以做多久...」聽到他這一句話,再環視整理得非常有序的農場,我回答:「不會啦!現在很多年輕人比我們自覺,我們這個世代做不到的,他們會做到!」

    譬如朝露,我們選擇決定世界的走向,雖然人生苦短,歷史總會在意外之處開花。

    用選擇改變這個社會,去日苦多,即便繞樹三匝,也要擇木而棲!

    希望跟郭大哥一樣的人們,能夠漸漸獲得被支持的溫暖!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第七十七個願望:我不在google,就是在google的路上

圖文不符之張魚燒你想吃什麼


    連假期間回雲林老家,出門第一步是google查路況。上了國道3號,幾個路段還是塞到。

    回台北時第一個動作依舊是google,突然看到地圖上明明有另外一條台61,google卻沒有建議行駛,因為很想看看台灣西岸風光,所以就決定試試看這條路。

    結果,一路暢通,很多路段根本沒車。

    腦袋彷彿被電到一般恍悟,「ㄟ!我被孤老師帶進一個單一思考的陷阱中!」

    現在資訊容易取得,總以為自己可以透過網路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查詢氣象、查詢公車到站時間、查詢路況、查詢資料、查詢新聞...,有時候手賤,會一直滑到最後看網路會跳出什麼東西,但查久了,網路似乎也只會給我常看到的東西,有時我也相信資訊真的就只有這樣。然而,當我翻書對照時,好像又發現更多東西,尤其當網路成為行銷寵兒,資訊又具備更多晦暗不明的部分。

    但我們喜歡這樣,對不?我們喜歡有標準答案的資訊,吃東西先查評價、買東西先看開箱文...,仔細回想每一次查詢google的時機跟查詢的內容,驚覺自己根本就是被孤老師牽子鼻子走,然後眾人就會一起做同一件事,一起去追同一種美食、一起上國塞車、一起去某個景點遊玩...,再也沒有自己"另外"的想法。

    這一次的經驗也讓我反思自己對餐飲的想像是否也是被網路、被釋放資訊的人牽著鼻子走。

    很多朋友、客人詢問我們為什麼沒有套餐,我總說,因為希望大家吃多少點多少,我們是惜食餐廳,希望大家在點餐時能想一想要吃什麼、需要多少分量。但被問太多次,我們也不禁思考是不是應該設計個套餐呢?明明知道其實所謂的套餐也是消費者付費,往往是一種看起來優惠其實不然的行銷手法,但因為大家心態上會以為被優惠了,所以常常沒吃完,變成某種程度鼓勵浪費。

    很希望我們能跳脫傳統餐飲的經營框架,讓更多人參與、讓更多人理解,讓從事的人更有自信!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第七十六個願望:讓我用味覺想念你

將格外品地瓜再生為地瓜簽
        今晚,有位美麗的女客人跟我們買自然農法地瓜簽,她說,這應該是她媽媽會想吃的滋味。接著,她問我地瓜籤跟水的比例,「1公克的地瓜簽搭配6公克的水。」把包裝背後的使用說明念給眼前的美女聽,突然覺得這種煮法也太勞師動眾,靈機一動改口:「你回去問媽媽就好,她一定會知道!」

        其實,在我的印象中,家裡煮地瓜簽飯或地瓜簽粥的時候,也從來不曾秤過重量,都是靠經驗的。

        我從小就愛吃飯,一個人可以吃掉一個量杯的米所煮出來的白飯,也喜歡喝粥,尤其加上地瓜或地瓜簽的粥,配上爽口的清糜,不用咬咕嚕咕嚕可以喝上好幾碗。

        不過,我一開始並沒有發現自己對飯或粥有什麼特別的喜好,一直到離家念大學之後,才發現人在外地,想吃碗熟悉的白飯或喝一碗粥那麼難。每次回家吃飯總會很期待地問,今天會煮地瓜飯嗎?有地瓜粥嗎?很會料理的阿嬤總會滿足我每一次的央求,地瓜或地瓜簽與白米混合在一起的滋味,不僅暖了肚子,也暖了心。

        進入職場我吃的東西更隨便,常常因為工作而延誤用餐或為了省一點錢就到巷子裡隨便吃個東西打發,便當總是吃不完,也很難找到有煮地瓜飯或地瓜粥的餐館,真的很想吃就只好去復興南路吃,只是代價很高,也不是熟悉的味道。當時,我才發現我真的好喜歡吃地瓜與白米搭配出來的飯或粥--即便後來必須進出飯店吃應酬飯,滿桌山珍海味對我來說反而是味如嚼蠟。

        所以,當供應我們格外品蔬果的朋友帶著地瓜簽來的時候我好興奮,真的太棒了!終於有機會再吃吃地瓜簽的滋味。(地瓜簽比地瓜更難得,因為還要有曬乾或烘乾的工序)只不過朋友很冷靜地說:「這不一定好賣,因為老一輩的都會覺得地瓜簽是他們小時候窮困的痛苦回憶。」帶著半信半疑,我跟幾位客人推薦地瓜簽,果真有客人回我說:「不了,我爸媽應該是一點也不想吃。」真的,好震驚!一方面驚訝地瓜與窮困的連結度居然那麼緊密,一方面驚訝食物帶給人的記憶居然那麼牢不可破--食物威力好強大!

        雖然如此,還是要跟大家強力推薦自然農法地瓜簽,我們一直希望實踐惜食,但食材本身無法抗拒大自然的生滅之道,想要延續食材的價值,必須透過更多工序與熱情投入,我們希望產地到餐桌能朝友善、永續發展,在各個環節都需要更多人的支持,這麼美味的食物不應該跟不好的回憶連結在一起,就像對我來說,地瓜簽的滋味是我想念阿嬤的味道,想想成長過程中耐心陪伴自己的人、讓自己恣意成長的環境,總是無論如何,都想要再多做點什麼來表達內心的感激!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第七十五個願望:小腳丫與香泥土


(幼兒:)好可愛的...蘿蔔
        利用228連假追隨好食機的腳步,去了嘉義鰲鼓溼地跟台南大內張明發大哥的農場。他們都是支持PGS參與式共保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的農友,透過參訪他們的農場,也進行一次的食農教育之旅。

小麥

很像米勒畫作
        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濕地的栽種範圍原本是海埔新生地,經過十幾年的土壤改良,才變成今天鬆軟又充滿地力的土壤,目前栽種的是紅蘿蔔,我們抵達的時間,剛好是他們採收得差不多的時刻,形狀狀態符合規格的都已經裝箱讓大卡車運出去銷售,剩下外型不好、被蟲叮、破損的紅蘿蔔一堆一堆被棄置在田裡,農友們鼓勵我們多拿一點回家,因為留著也沒用。

      「為什麼沒用?這是格外品不是嗎?」我們很疑惑。「格外品不只因為外型不好看而進不了一般通路,它還有一個缺點--很容易壞,因為有的被蟲咬、有的破碎、有的水分太多...,比正常品還不容易保存。」原來如此!我們一直把格外品的再利用看作「惜食」的身體力行,卻忽略產地處理格外品必須耗費多少心思與人力,大家對彼此的理解有落差,難怪推動起來困難重重。
人生第一次拔蘿蔔
  
        如果有個單位把格外品整合,採收之後立刻進入罐頭、果乾、果醬...之類的再製程序,會不會比較有效率解決格外品的浪費?抑或,還是會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運輸成本,到最後還是窒礙難行?

兩隻腳的紅蘿蔔
        鰲鼓溼地格外品的紅蘿蔔品質真的很棒,我們放在店裡跟大家分享,煮過、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不但煮起來很快就軟爛,還甜得不得了--好可惜啊!我們只搬得回兩袋。
連幼兒也很嗨

張明發大哥介紹芭樂樹
火龍果區
    離開鰲鼓溼地,接著我們前往台南大內張明發大哥的農園,裡面種的蔬菜水果種類多到數不清,但張大哥的作物量比較大的是芭樂跟酪梨,張大哥如數家珍地介紹他的農場,芭樂、酪梨、芒果、香蕉、火龍果、番茄...,他的農場只做最簡單的整理,剩下就任其生長,只用套袋跟蓋籠子防護,所以很多作物植株本身不是那麼漂亮,芭樂樹葉黑黑的、番茄零零星星...,但他說,如果你看到的這些果樹、蔬菜都很好看,你就別相信我是採用自然農法了。

這麼大的芭樂很難得
芒果
        「我是因為知道市面上的東西是什麼情況,所以我才選擇自己親自種植,自己吃,也讓懂得人吃得健康。」張大哥很誠懇地跟我們分享他的心得,他的堅持也獲得一些校園老師的青睞,所以常常帶著學生來參觀他的農場,友善土地的觀念透過身體力行散播種子。

        比較有趣的是,我們參觀了這兩個農場,居然沒有被蚊子咬。這兩個農場看起來平凡無奇,卻是許多農業知識與科學應用得來的成果--每一年他們都做紀錄,分析作物生長狀況與環境變化,友善耕種的成果好壞,某種程度也是大數據的累積有關。
番茄很好吃,姪子差點把番茄樹都搬回家了

        帶著我們的小孩跟姪子參訪這兩座農場,很放心地讓他們在土裡打滾,這些智慧與經驗的累積,希望繼續傳播下去,希望我們回到餐廳裡,也能呼應他們的用心,把產地到餐桌的善念,無限延伸。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第七十四個願望:汝安在哉?



    分兩天看完這部紀錄片,覺得應該為它寫點心得。當城市瀰漫許多混沌與拉扯時,有時該靜下心看看過往歷史--那些不斷重演的片段,以及人性。

    「末代叛亂犯」,紀錄的是動員戡亂宣布終止僅僅九天,調查局卻進入清華大學拘提研究生廖偉程,逮捕文化工作者陳正然、社會運動參與者王秀惠與具原住民身分的長老教會傳道士Masao(林銀福)--被稱為獨台會案的事件。

    這個事件後來引發校園罷課、遊行、種種政治抗爭運動之後,終於廢除刑法一百條,廢止懲治叛亂條例。

    民主自由,真難得!可是,我們也忘得好快。

    片中特別討論女性、原住民參與社會運動的角色,台灣從原本幾千年歷史,到後來唐山過台灣硬變成四百年史,最後國民政府到台灣,又變成中華民國百年史,如果我們要順著政治思維看自己,迷失,是意料中事。

    Masao:「我以前在高雄工作的時候,很多的漁船被其他國家扣留,去談判的時候,台灣的政府、外交部,沒有立場跟人家談判,只有漁船公司的老闆,花了兩百萬美金,去將他的漁船贖回來。台灣就像一個民間公司一樣、民間團體一樣,跟一個有國格的國家談的時候,人家就不甩你啊!」

    林宗正牧師:「那時候台北很多高樓大廈,很多是他的族群(阿美族)出來蓋的,他們也有一群族群的人到了煤礦礦坑,還有一群就是漁民,就去為台灣的人民抓魚,然後來成就台灣人的口腹之慾。」

    王秀惠在報紙上的一篇投書,題名〈蘋果的告白〉:「也許我離經叛道,臺灣的女人是不應抽菸喝酒,又與人爭辯的。在長期被壓抑的父權社會中,離婚的女人應該表現的更有傳統婦道,可是我從不刻意去自我約束,我喜歡和同志勾肩搭背大聲說笑,這些完全不存惡意,希望親愛的朋友能夠諒解我。」
   
    曹愛蘭:「其實在那個時代,女性參與社會運動,都是很尷尬的。早期的政治人物,他們都嚴重地會告誡我說,不可以去認識他們的太太,因為他們擔心我們這種女人,會帶壞他們的太太,他們的太太會變成有自主的女性。」

    看到這些訪問,再盤點目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心裡很疑惑,這些正處風光的明星們,可曾想起當年一起奮鬥的夥伴或理想?

    而,昔日因為政治不開放所以抗爭,現在比較民主了,是不是一切都順利了?沒有!來自經濟、階級、性別、種族...,等等不同的領域依舊許多人壓榨、許多人掙扎,即便我們身在職場,看著這幾年兩岸變化,為了眼前的利益出賣親友、鄉土,或者想努力拚搏事業卻被吞蝕、血本無歸的人比比皆是,歷史,只是換了不同場景、不同劇情重演罷了!

    這支影片讓我想起一些被推落在谷底的朋友、有革命情感的朋友,儘管勢單力薄,希望我們能找到光的方向,突圍成功!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第七十三個願望:與社會共同脈動

是媽媽、是友善餐飲業者,這樣的身分讓我常常思考,明天的明天,我們必須面對什麼樣的環境。


    最近常有朋友對我說,「加油!你們要撐下去!」我一頭霧水,為何這樣說?原來,跟我們一樣投入友善餐飲的朋友,有幾位暫時歇業或休息了。

    我跟張魚燒的爸說「難怪,我每次參加一些場合,總覺得我是笑得最燦爛的人。」不是因為我們過得順心如意、經營得比他們好,而是我們意識到目前正在做的事不容易,從來沒有過度期待。

    只是,為什麼友善餐飲那麼難做?是我們太笨?還是我們能力太差?(<----一樣是太笨的意思!哈哈!)

    參加讀冊講座,我自稱自己投入餐飲業是極度厭世的行為,但是做了餐飲業之後又發現人生有好多目標可以挑戰,所以不知不覺一直做下去,然後每天都要做好幾種不同性質的工作...,包含母親的身分。然後這些不同工作的不同身分,讓我接觸到更多領域的人事物,突然覺得我們透過經營友善餐廳,正在與這社會一起脈動,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

    好,講正題!前陣子參加一個會議,討論銀髮族旅遊的事,透過公共資源安排銀髮族旅遊,行程安排、交通、飲食都一應俱全,銀髮族完全不必花一毛錢。我當下覺得有點錯愕,怎麼會有這種東西,後來才發現,這是大家共同決議的。

    第二件是我和國稅局講到我們的食材無法抵營業稅,對方回答說:因為你們買菜也不用另外付他們營業稅啊!這些錢本來就是消費者付的,所以沒什麼可議的。邏輯我當然懂,只是政府推動四章一Q,我們也努力在可負荷的範圍使用友善、可溯源的食材,成本跟人力需求本來就比較高,但再加上營業稅,哪些人吃得起友善食材?我們一直想打破餐桌上的階級,但每次想到我們的售價有一部分是幫政府收錢,心中就覺得不平--發現,稅政的態度也決定了階級。

    第三件是和一個來用餐的朋友提到,最近有政黨想用民調決定政策推動方向的荒誕現象,我忍不住說:如果我一直在媒體工作,我一定也會認為他們做的判斷沒錯,問題是,因為我們每天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自己也是基層之一,所以針對他們的言論,真的快被氣炸了,菁英思維誤國誤民真的一點也沒錯,他們以為推動了好的法案,結果根本不是基層需要的

    常常有人說,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我們做事情的態度只想用最快速、最方便的方式處理掉,卻不窮究癥結或找到釜底抽薪的方式,棘手的事情分點資源安撫、政府收得到稅就好不管跟政策有沒有違逆、強力介入資源分配討好會吵的選民就好...,只想解決眼前的是,最後,錢就是問題本身,最大的問題。

#想到人口死亡交叉,又不由得想像未來出生率越來越低,現在房子卻越蓋越多...,到底這社會將變成什麼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