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第六十一個願望:踏在土裡的食農教育



    上週日在風動草有機農場參與了一場農場小旅行,與一群大、小朋友體驗農場採芋頭、採鮮蔬、吃朱槿花蜜、嘗甜菊與蜂蜜香蜂草的滋味,以採來的芋頭動手做芋圓、以金山有機地瓜做地瓜圓,並且將現拔的鮮蔬與麵條、玉米筍、貢丸一起煮大鍋麵,儘管菜色簡單,卻三兩下就被眾人一掃而空。

    這一場農場的盛宴,我們無論大小,不僅共同體驗從產地到餐桌最短的哩程,也體驗從泥土裡摘採作物並親手烹調成盤中飧的過程。

    或許是自己做的比較好吃,或許是大家忙了一整個上午都肚子餓了,儘管調味上沒有一般餐廳那樣的厚重、連甜湯也走清淡路線,但小朋友們卻都大呼好吃,細細品嘗每一口的食材真滋味。

    此時,誰還想吃速食或零食呢?

    這場農場小旅行參加的成員有阿嬤、爸爸媽媽、小朋友、姊妹、個人,不管在社會中扮演甚麼角色,一抵達陽明山上的農場,除了被農場主人郭老師帶著認識一年比一年嚴重的空氣汙染(101大樓從幾年前的清晰到現在的朦朧),還有透過分享今年8月8日莫蘭蒂颱風與9月28日梅姬颱風帶來的風災損傷--連溫室屋頂都被吹走的巨大破壞,說明為何這陣子菜價居高不下的原因。彷彿是震撼教育,卻也充分表達大自然天災來臨時,無論你我的身分為何,都無一倖免。

    風動草有機農場已經傳承八代,目前由年輕世代接手。說起為何接下如此重擔,郭老師提到自己童年看著阿公、爸爸半夜三點起床到田裡收菜,接著扛著裝滿菜的扁擔從陽明山頭走到劍潭捷運站的市集,一來一回五小時,那段他曾經自告奮勇參與才發現吃盡苦頭的回憶,因為知道一切得之不易也守成不易,所以才與妻子一起告別都市生活、告別科技人身分,回到山上拿起鋤頭,守護土地與人的這份關係。


    若是以逐利為導向的思維,這樣的選擇必定是不明智的,但站在生態延續的立場,守護家族八代以來共同扎根的地方,以及台北市難得的一片淨土,誰說這樣的選擇沒有智慧呢?

    這場農場小旅行進行到尾聲時,小朋友們開始呼朋引伴表示還要採芋頭,甚至熱心地為作物澆水,這樣與土地、作物本能性的互動,如果常常接觸,哪需要厚重的課本來教?但終究旅行會結束,我心中暗自期許,這樣的旅行只是每個人的起點,希望大家能慢慢獲得啟發,透過土地、透過食物,理解自然與人類的共生關係,我們不是萬物之靈,我們只是眾生中的一份子,對於擁有的一切都心存感激與珍惜,並且追求永續。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第六十個願望:親子共食的傳承


    2016年9月18日在店裡舉辦一場「親子飲食體驗營」(校園午餐搞非基),試探性地問十歲的姪子要不要來幫忙,沒想到他一口答應,展現他的小幫手初體驗。

    這孩子很好動,本來很擔心他會不會在活動中間大爆走,或者躁動喊無聊,沒想到他居然非常勝任小幫手的角色,非常專心一起完成這場體驗營,期間不斷好奇發問,也積極想要參與實作,甚至活動結束後還跟我一起把場地復原,打掃得乾乾淨淨。

    原來「親子飲食體驗營」的威力那麼厲害。


    我回想起自己幼時認識食物的歷程,也是跟著奶奶、媽媽在田間、在餐桌上、在市場裡、在廚房中慢慢一樣、一樣學,從芭樂樹、蘆筍、稻米、甘蔗、玉米、高麗菜、空心菜...,到洗米、煮飯、炒菜、炒豬肉,雖然曾經自作聰明差點把廚房燒了,但對於烹飪這件事我從來不曾感到畏懼或有距離感,只是不喜歡收拾油膩膩的鍋具碗盤而已。

    後來,進入都會生活後,我都對外聲稱我不會下廚。一來,真的在大小考試中,我和廚房已經越來越生疏;二來,我從來就不曾想要成為走入廚房,尤其是家庭裡的角色--說不會,就不用做。沒想到自己在職場繞了一圈,到最後還是走入廚房,甚至,現在更計畫從廚房走入家庭,從家庭走入社會。


    經營這家小餐館後,開始發現飲食對於社會各層面的重要性,例如:土地與永續、糧食自給率、階級、預防醫學、所得分配、營養與健康、餐桌上的家庭關係...,我們以為的一餐飯,背後隱藏的密碼居然如此廣泛而深遠,讓投入餐飲業的我們欲罷不能,覺得非得好好經營跟發揮不可。或許,這個起心動念真的磁場夠強,慢慢地開始有專家願意引導我們,終於,在我們的餐廳辦了第一場親子飲食體驗營。

    活動期間,父母與小朋友一起辨識黃豆、稻米...等等各種穀物雜糧,接著認識許多長得不是很漂亮的有機蔬果,也嘗試使用刀具、砧板,親子一起洗菜、備料準備午餐,並透過實作認識化學成分的飲料、做再生紙與環保蠟燭...,這段過程讓我們很驚訝的是,小朋友好愛打蛋、好愛洗菜,甚至,好愛吃小黃瓜。


    其實,大人都是孩子們的觀察對象,甚至是學習對象,就像如果父母挑食,通常小孩子也會跟著挑食,如果大人在餐桌上很珍惜每一口食物,我們的孩子也會把飯菜吃光光一樣。因此,我們很希望能夠從親子展開食農教育的開端,那是一種很溫暖的傳承,而每一口吃下肚的食物,終將成為難以忘懷的家滋味,即便未來世界多麼寬廣,記憶裡、舌尖上總是會有一種可以確認彼此關係的線索,不只是家族認同,還有愛。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第五十九個願望:做一件對的事跟不做一件錯的事




    結束一周的廚房工作,加上本周又特別酷熱,回家之後居然不支倒地睡著了,然後清晨五點多被自己身上的味道臭醒才連忙起身梳洗--沒錯,十足腐女的樣子。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穿蓬蓬裙洋裝,玩紙娃娃時還會期待自己能成為美麗的公主,現在卻常常蓬頭垢面,我想,那個童年的我看到現在的我一定會被嚇哭不想長大。

    當然,人生姿態的轉變必定是經過許多選擇而來的。

    昨天下午店裡辦了一場講座「餐桌上的危機--基改分享會」,由宜蘭大學主辦,講師是黃嘉琳,一位長期專注環保、餐飲...等等相關議題的優雅女性,曾擔任主婦聯盟祕書長,目前是校園午餐搞非基團隊與「餐桌上的危機」共同作者。在講座上她分享了目前台灣基改作物的現況與比例,以及透過影片傳達提倡非基改與反核同等重要,影片中提出的原因為:一、兩者皆不可逆;二、兩者對人體、環境都造成傷害...,還有第三個原因,欲知詳情,只要大家可以湊足20人並且找到一個空間可以座談、播放影片,嘉琳就可以免費前往演講分享(請洽部落格https://nogmolunch.wordpress.com/)。

    對於嘉琳溫柔但堅毅的演講印象深刻,雖然沒有大聲疾呼或極端言辭,卻字字鏗鏘有力,基改與核能在財閥、政治、國際局勢的角力下,我們似乎沒有反抗能力,但卻又在許多溫柔的力量奔走後,獲得效益與關注--例如校園非基改就是一例。

    我認為這就是對的事。

    令人窩心的是在我們隱身小巷的不起眼店面裡,因為這個活動吸引一群關注同樣議題的人,我們知道我們認為對的事雖然一開始做起來沒有漣漪、沒有效益,但只要開始就慢慢會有人出手幫我們、引導我們。

    決定經營一間餐館的最初念頭是「市場需求」的觀察,我們認為未來會做菜、願意做菜的人會越來越少,所以投入餐飲業。投入之後發現「食物」與「食品」其實是有差別的,接著又驚覺「真食材」與「化學添加」在餐飲業的比重,於是越投越深,開始認真去尋找答案與可提供解惑的對象。因此,我們參與「好食機」菜市長,也成為「有機之心美食餐廳」,希望開始做一件對的事,重複做、持續做,並且不斷提升自我、徹底實踐去找更深層的意義與答案。

    為什麼我們覺得在餐飲的角色中扮演一個慎選食材並且關懷土地這件事情是對的?因為這件事攸關「永續」,現在種種問題皆源自於人口爆炸,地球負載不了這麼多人口需求,所以產生許多問題,但如果我們把「永續」放在心上並且去執行,或許有些問題可以慢慢找出解決之道。

    那麼,不做錯的事呢?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把尺,往往直覺就能分辨對錯,但我們又常常被私慾牽引,有時會明知故犯,所以,只要常常提醒自己不做錯的事,久了我們就真的變成習慣,不做錯的事了。例如我們知道某些財團的惡行惡狀,就不輕易相信他們透過媒體、輿論散發的扭曲論點、更不去消費或支持他們,如果可以的話更選擇不為他們工作賣命,無論他們怎麼卑躬屈膝、打低價策略,頂新如是、日月光如是、六輕如是、遠雄如是!抑或,在生活決策上,盡量選擇環保而非僅僅貪圖便利,例如落實回收、少用免洗餐具、不浪費資源、不在海邊亂丟垃圾、少用塑膠袋、以認養取代購買寵物...。

    最後,為何做對的事跟不做錯的事都只選一件?因為我們沒辦法一次做那麼多事,只要一件做到好,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但,雖然這些感覺只是簡單幾個字,要做起來真的很難,需要靠智慧與決心,我們自己本身還要多磨練與用功,希望我們夠幸運,可以堅持到底!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第五十八個願望:施政滿意度的另一面鏡子


    因緣際會,參與了一個拍攝柯P的工作,正逢柯P民調直直落的時間點,無論是施政滿意度出現死亡交叉或成為六都之末。

    猶記得兩、三年前大家興匆匆幫柯P催票、奔走送文宣的熱情,轉眼間竟是如此寥落,所謂「白色力量」失去光環了嗎?還是應驗了陳水扁落選時曾引用邱吉爾的話「對政治領袖無情,是偉大民族象徵」?抑或,「施政滿意度」高低的另一面鏡子,是「公民素質水準」的高低?

    我想從交通舉例。

    一、關於塞車:現在我很怕經過忠孝東路,因為很塞。過去嚴格執法不准臨停時,忠孝東路還不至於這麼塞,但現在東區並排停車處處可見,卻不見嚴厲取締,不塞車才奇怪。--每個人都想圖方便,被取締又心生不滿抱怨投訴,縱容亂停車又害到其他用路人的權益,請問,你站在哪一邊?

    二、關於停車:台北市寸土寸金,到處蓋滿了房就缺了停車位,大家不想花錢繳停車費、或者不想停在太遠的地方,所以任何巷道只要有人停、有空位停,就會立刻被塞進車子,不管那一條路是做什麼用的,我見識到的是連消防通道都畫停車格,好錯亂啊!--城市空間很小但車很多,停車位怎樣就是不夠,國外有些地方連停都不給停(例如日本、法國),台北接不接受?有些國家有錢不見得買得到車子,我們可以接受嗎?車商可以接受嗎?


消防通道亂停車
消防通道畫停車格
    三、關於路平:路平問題一直最被詬病,IRI值始終居高不下,人孔蓋也從來沒有被整合過,最近我們店附近在蓋豪宅,不經意路過時,還會聽到工人挖錯管線的對話,因為當初埋管的時候,圖根本就畫錯了。中華電信、台電、天然氣、自來水...,大大小小人孔蓋總不能整合成一個,各個機關不能也不願整合地下管線,所以一錯再錯,施工品質已經夠差(無論是偷工減料以及夯實不夠徹底...),還要承受三天一小挖、五天一大挖,哪條路可以平?--但這些單位都被特殊結構人士把持,誰能動?誰敢動?誰想動?



小小路口居然有四個人孔蓋
    柯P擔任台北市長以來,直覺很多事情並沒有上行下效,例如治安、交通這類顯而易見的事,基層執法的人究竟是和稀泥、跟不法分子沆然一氣?還是真的有在做事?民眾細心一點都觀察得到,但每天開會、靠KPI判斷績效的市府高層可就不一定知道,或者,高層放任手下亂搞,反正下一屆市長換人做,你能奈我何?也因此,我想回到一開始的主題,所謂「施政滿意度」跟「公民素質」是不是一體兩面的鏡子?

    過去的工作經驗曾經和貓纜工作人員交手過,當時貓纜試營運,工作人員盡找一些沒有經驗或訓練不足的小朋友,不但無法疏導民眾上下貓纜,甚至放任民眾開關貓纜車廂的門,當時我非常憤怒並極力要求工作人員相關資格與訓練資料,但得到的卻是滿篇廢紙,甚至府會連絡人還配合說謊,一直到今天仍舊耿耿於懷;但也有市府公職人員盡忠職守,我們心裡非常感念,但對方卻總是仕途不順。

    這,跟「公民素質」是不是也正相關呢?

    我們縱容和稀泥的,卻看不見用功努力誠實的人,所以劣幣驅逐良幣,怎麼會有好的「施政滿意度」?

    如果每一次投票只是執行一次興趣或熱情,接著立刻忘記自己投票的初衷,連自己都不願改變,那麼,城市如何會改變?

    我必須承認自己是某些職場極度不適應的人,所以任性不做,但又不能改掉部分雞婆的個性,當然,還有過去職場讓我極度不適應的人事物還讓我耿耿於懷,所以選擇繼續碎碎念,也必須舉一個例子來自我勉勵:我有一位迪化街從事布行工作的乾爹,他是非常認真工作的人,有一次他來店裡找我,但我們門前是單行道,他老人家是牽著摩托車進來的,我問他「為何不直接騎進來就好?不到五公尺的路途!」他說「何必?如果被警察取締再來爭執,不是很沒意義嗎?」

    所以,人家成功是有道理的!不心存僥倖,步步為營,這或許才是真正偉大民族的象徵!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第五十七個願望:關於瘋狂的你我他


    這陣子遇到很多瘋狂事,開啟了心裡很多疑惑的念頭。

    人物一:堅持友善栽種葡萄的小農。
    事由:原本在經營之神的企業裡工作,但發現自己每天在工作崗位上越來越沒有衝進與動力,於是決定回鄉種葡萄。不種則已,要種就種難度很高的--溫帶水果,葡萄!
    內容:轉念當小農四年以來,台灣氣候極端變化,每一次都不是那麼完美,收成時一方面得接受作物損耗、祈禱採收期間天氣不要變化太大、還要背負消費者的嚴苛要求與出貨時效,他開始覺得很多事情好像想說又不知從何說起。

    人物二:人偶演員。
    事由:83年次年輕小夥子,在科技公司見了不少世面,但鍾情人偶表演,所以轉行當街頭藝人,穿著厚重的偶裝表演。
    內容:二十幾歲的靈魂當然不會侷限在小小的世界裡,但在台灣眾多領域打滾後發現我們對於「專業表演」好像不是那麼慎重看待,但又不想放棄興趣,所以打算一邊恢復科技人身分,一邊從事人偶演員工作。


    人物三:攝影師。
    事由:三十幾歲擁有一家攝影傳播公司,在台灣媒體圈僅存一絲氣息的環境中,仍然穩健成長,也帶領一群年輕人繼續在攝影領域紮根。
    內容:因為十幾歲就開始扛攝影機,現在已經無法上肩拍攝-無奈的職業傷害,每次出班都親自出馬訓練新人,從燈光到攝影,希望未來有人接班。

    我的疑惑是,在這樣的社會裡,怎樣的工作或事業,才是可以光鮮亮麗又不那麼勞累或爆肝呢?我舉例的這三位人物都很優秀,絕對不是魯蛇,但在他們堅持的背後,需要付出多少代價?

    再一個疑惑是,我們的七大工商大老只會責備政府不配合、員工不努力,但,他們又有幾份能耐能當工商大老?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回他們一句「不高興,那就不要做啊?!」

    是的,怕挫折就別出來混,但這些挫折是天經地義?還是人謀不臧造成的?我們的基層不斷在努力當中,究竟是誰造成扎根的人不斷遇見困境?造成認真的人不斷被無謂的阻礙干擾?人生,都是這樣的嗎?如果放棄堅持,矇著眼睛做事,會不會比較快活?

    有人說,好人有好報,真的嗎?我們的社會有了這些堅持的確增添許多色彩與多元內涵,但過程那麼辛苦,值得嗎?再回到思維原點,人生的存在是否為了這些目標努力而發揮價值?會不會在各自崗位堅持的人們所付出的對象是既貪婪又自私的人?

    再思維另一個命題,人類發展歷程,對世界而言是美好的存在?還是壞的存在?我們的一切執著,有讓這世界更好嗎?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第五十六個願望:記憶的燒肉粽


    今年端午放了四天假,其實,除了阿母在大門綁上了艾草、菖蒲之外,幾乎感受不到年節氣氛。後來,自己默默地去頂好買了五顆南部粽回來吃,怎樣吃都不是熟悉的味道。

    小時候曾經跟著阿嬤包粽子,記憶所及只覺得有趣,還有蒸完粽子那股粽葉和著糯米與豬肉的香氣,氤氳而生,一串一串地吊在廚房真是壯觀,加上大姑姑最擅長的鹼粽,端午節真的既熱鬧又美味。

    後來,這樣的盛況慢慢消失了,太多便利可以被代勞,家的滋味也在「被代勞」中,跟鄰居、跟陌生人、跟不同地方甚至國度的人都一樣了。


    烹飪,真的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從前置作業的採買、清洗、備料,到烹飪期間的煎、煮、炒、炸,以及後續的清洗、歸位,甚或處理廚餘,每件事情都瑣碎又繁雜,但,如果這些事能全家共享,那就是愉快又美好的過程,足以回憶久久;如果是一個人在做,那就變成冷漠、不珍惜、自討沒趣的兩個世界,久而久之,廚房就成為裝飾用、泡麵用、或者都沒用只剩下風水招財的空間。

    總在想,真的是因為太忙嗎?所以不下廚!還是因為下廚是媽媽的事、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不得已的工作、是考不上好科系的人不得不的選擇?還是我們的社會習慣太多代勞,導致連烹飪、生活都交付給他人決定,連同習慣的滋味、與親人一起營造回憶的機會,都假手他人?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來不及了」,這樣的字句能不能也套用在產地、烹飪、廚房、餐桌上呢?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第五十五個願望:那就來靠北老闆娘的任性好了

天睡不到八小時的我,當時差點揮拳扁人...沒睡飽果然情緒商數很低。
    
    認識我的人大約知道,我是個很執著、很努力、像男人婆的人。
    認識我比較久的人知道,我是個易怒、不喜歡繁瑣、會一直把工作做到好卻不懂日常庶務的拼命三娘。
    而我自己知道,以上一切表徵,都是因為我很懶惰、很任性。

    這樣的懶惰與任性展現在成長過程,有什麼異於常人之處?
    國小:懶得從校門走到教室,所以學校側門沒開的話,我就爬牆;懶得輕聲細語,所以都大嗓門呼叫同學...。

    國中:因為政府政策不允許分班,被打散到常態班級的我,任性地認為所有同學都應該好好念書,所以常常打電話叮嚀同學(我知道我很怪);曾經嘗試翹課,但卻因為不知道去哪裡也懶得想要去哪裡,所以又乖乖回教室上課(我也試過上課睡覺但睡不著);同學好心教我游泳,但在被丟進水裡那一刻卻破口大罵同學,最後宣告學習失敗(騎機車也是一樣)...。

    高中:本來是以台大法律做第一志願,但分數不到後竟連別校的法律系都不填了(那當初為何把法律系當第一志願?);每天早上的小考都靠著搭公車通勤時間硬背,放學卻在公車上睡死跟回家看電視(所以第一志願是訂假的);當老師公開稱讚我上課很認真的時候,只有死黨會回頭瞪我(因為我課本下是她借我看的桃紅色荳蔻系列)...。

    大學:大三就覺得自己該畢業了,但被優秀的同學氣場所震攝,所以大四只好拼命到別系上課,以免真的以為自己畢業了(但現在還是被優秀的同學氣場所震攝);最喜歡去民調公司當電訪員,因為我台語流利,常常獲得最佳電訪員獎金,往往比時薪高,但當主管問我要不要去那兒工作時我卻拒絕了(因為電訪內容跟政治有關,我覺得應該會很難懂)...。

    出社會:接下來就是任性的極致了,不喜歡被認為很遜、什麼都不會,所以熬夜學習寫稿、剪接,後來連軟式隱形眼鏡都戴不了;每個禮拜一次的偏頭痛,我都知道要吃甚麼止痛藥比較有效了;老闆問的任何一個電話我都立刻背給他(你以為老闆會等你查手機嗎?);看不慣同事擺爛誤事,差點在活動會場賞他兩拳(沒錯,是"他")...。

    但,為何要進廚房?因為不爽懶惰任性如我,都已經拼命了三十幾年,每天外出吃飯卻都吃不到讓我身心靈放鬆的食物,甚至晚上會因為吃太多添加物而背痛無法入睡,所以決定乾脆自己開店自己煮,然後,四年多了,一直期望自己可以成為世界上最懶惰的人,卻做著最勤勞的工作。

    店老闆說,很疑惑會不會哪天我們嚥下最後一口氣,結果甚麼都沒有、也沒享受到,當下會不會很遺憾?

    其實我倒沒有很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任性如我,到現在還是覺得老天一定是覺得我還不夠認真,所以不放心讓我享受豐收的喜悅。

    好了,鋪陳那麼多是要講什麼?

    這陣子終於遇到店裡小朋友的媽媽打電話代為離職。其實當初會讓這孩子來工作,是因為他主動要求、他想要從事餐飲業、他認為自己吃得了苦。後來,媽媽的因素加進來,即便他還是覺得自己吃得了苦、喜歡餐飲業,卻是由媽媽的一通電話結束工作。接到電話當下,我蠻想跟那位母親說,能否讓您的公子親口跟我說?

    那位同仁再過兩三年也30歲了,其實不能稱呼為小朋友,但回想眾多前來面試的人,父母,常常是他們掛在口中的主詞。我很不能理解,如果他們希望出來賺錢,為何又不敢獨立?如果父母希望小孩獨立,為何又不放手讓他們多嘗試或面對挫折?欲走還留,好混亂的自我認知。

    再者,許多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小孩不應該吃苦,或捨不得小孩做一點點事,只要把書唸好就好,以後憑著文憑就可以找份好工作,老闆理當付大錢聘請,但錯誤的態度如何獲得好的報酬?如果一切文憑至上,那認真、扎實做事的人不就是天底下最白癡的人?公平嗎?

    還有,如果大家都認為吹冷氣、做辦公室才是未來找工作的目標,卻不評估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會不會一直到老了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就像任性老闆娘清楚自己的性格,所以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無從抱怨,只會要求自己多努力;反觀眼前景象,我總是疑惑再疑惑,怨了這莊還有下個村,況且,我們面對的競爭與威脅,從來不僅僅是自身所在的環境啊!

    好了,不能打太久,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打太久就變抱怨了,抱怨很可怕,會侵蝕人心,忘了進步!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第五十四個願望:奶與蜜的應許之地



    我與這本書奮戰了兩個月了,衷心推薦!

    閱讀一本書究竟要多久時間?現在我已經沒有任何把握,以前可以專心速讀、過目不忘,現在看一行漏好幾個字、看一頁忘了好幾段,年紀,是閱讀的天敵,但經驗卻也是閱讀獲得共鳴的基礎。

    落腳城市是作家道格˙桑德斯採訪全球許多城市的觀察心得,紀錄人口遷移與都市化的過程或現象,他的觀察之細膩與寫實,可以隨手以一個城市的興衰做印證。

    然而,這本書給我更多的啟發是反觀我生長的這片土地。520我們新任總統就職了,很多人問:「你覺得未來會有不同嗎?」我總說:「別把希望寄託在特定人士身上,我們樣樣都得靠自己。」怎麼如此悲觀主義?因為,領導人換了,不代表整個政府的每個環節都會動起來,我們的國家遲緩不前,很多因素是因為僵化體制給不了從底層往上爬的人「希望」。

    把我自身成長經驗與這本書的內容比對,或許,我們也算是從雲林鄉村抵達落腳飛地新莊,希望有天能擠進大都會台北市,成為真正的中產階級。不過,在我成長過程中,我從未細想所謂「階級」的問題,總覺得自己如果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或待遇,必定是因為自己資質不夠或努力不夠,但,和我的高中同學談天後我才發現,是我太遲鈍了。

「你有發現我們以前高中班上的同學很不同嗎?」
「我們高中時,班上曾經有人在統計家裡住在敦化南路之類精華地段的同學有幾個...」
我說:「我沒發現,我一下課就趕著去搭公車回新莊...」

    當然,這樣的遲鈍讓我沒有很專注在努力提升自己的「階級」,我只有很努力在不去做不想做的事。極可能的因素是我潛意識裡根本與所謂的「上流階級」格格不入。但對我來說並不會有太大的痛苦,因為在我的成長經驗裡,還有勇敢做夢與追尋應許之地的希望。

    但,現在呢?

    換了總統與執政團隊、立法院裡擁有絕對多數,我們的社會就從此柳暗花明?宛如新生?

    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太多僵化的制度與人事沒有改變,態度沒有改變,只要不變,我們就動不起來。

    一直很不喜歡跟公務體系交涉,不管是標案或業務需求。公務員分很多種,熱情的讓人感動,但很多美好的感動都被上層的長官破壞殆盡,他們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可能很會讀書、可能家世不錯、可能關係很好、職位很高...,總之,就是不知民間疾苦的「上流」,與層層像死水般的行政流程與改一個字就必須開一百個會、往來一萬份公文的繁文縟節,最後只會讓人憤怒,或者避之唯恐不及。

    我們以為這只是一小部分的個人行為,卻常常是影響整個社會的重大環節。卡關了,就過不了了。

    很多事情不需要領導者親力親為,他只要讓人感到充滿希望、有勇於追求理想的勇氣,其他事情人們自己就會去找方法讓自己提升,整個社會就會動起來,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的是知道這社會哪裡有問題並且有魄力去改善的人,我們不需要政治明星,我們需要有智慧與勇氣去推動改變的人。

    我們的國家發展到已開發國家之列,很多需求都飽和了,表面功夫也做盡了,蚊子館也真的住滿蚊子了,希望這一切虛華不要再延續下去了,希望我們未來能朝務實的路線前進,也希望我們民眾也擁有足夠的勇氣與智慧監督這個新政權,並且推著他們為我們服務,大破大立!

    當然,當務之急,請積極修改政府採購法,這法爛透了,再不改,政府每分錢都花在莫名其妙的事情上,感覺最低價,全民一起付出的代價卻最高!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第五十三個願望:「諾瑪:米其林風暴」



    當「諾瑪:米其林風暴」出現在電影預告網頁時,我忍不住搜尋,最後買了預購票,當然也盡速爆肝看完了。

    電影一開始就出現強調食材的「TIME(當季)」、「PLACE(當地)」字眼,坐在電影院的我開始慶幸自己沒有浪費電影錢跟時間。

    位於丹麥的諾瑪被封為全球最棒的餐廳,以北歐當季、當地食材做料理的宗旨,了解食材的特質、發揮食材的潛力,甚至透過食材展現地方特色、激發供應食材的相關人員自我提升的動力,在遙遠的北歐提供全球餐飲業者不同視野,也吸引全世界的人專程到丹麥朝聖、提升丹麥觀光產值。

    然而,諾瑪廚師長卻是來自馬其頓的移民,在丹麥被種族歧視的穆斯林,以及,來自一個與餐飲業完全無關的家庭。現在,他被封為「廚界莫札特」。

    無意探討劇情或諾瑪的成功之道,只分享我個人--一個在五年前完全是個餐飲門外漢的角度來思索我們的餐飲現況,心得感想。

    生在台灣,我們很幸運地可以恣意享受四季皆能生產的新鮮農產,有時太幸運,我們反而不在意「當季」、「當地」,卻在意物美、價廉、快速、CP值高。所以,在地特色反而被經濟思維凌駕,當「控制成本」變成普遍餐飲業經營的最高指導原則,一來我們會期望以量制價,「當季」、「當地」就不是最重要,於是採收、栽種的過程環不環保、友不友善,就不是一個餐飲業者採購的優先原則。此外,當餐飲業只設低標,從業人員就不去思維發揮食材特質,只求盡速餵飽外場飢腸轆轆又易怒的消費者就好--反正他們也不在意。

    一開始從事餐飲業,真的會被這樣的奇怪互動搞得很混亂,尤其是被客人催促、責備時。「別催,至少要等我把食材煮熟吧?!」、「別只是嫌貴,食材成本就是這樣,我們實在沒賺多少啊!」、「來用餐時開心一點好嗎?這一頓餐飲業者可能只從您口袋裡賺幾十塊而已,別頤指氣使好嗎?!」後來一切都要自己釋懷,當然,透過熟客的建議根鼓勵,我們慢慢跳脫這樣的惡性循環。

    當然,我們遇到的情節「諾瑪」也遇到了。廚師長受訪時也說「那些只衝著第一名來我們這裡用餐的人,很多是混蛋,謝天謝地他們不來了!」哈哈!當然他說的是氣話,但也有幾分真實。身為一個餐飲業者,最感謝的就是客人的理解與食物進他們嘴裡與料理者產生的共鳴。而端上桌的一餐飯代表的不僅僅是廚房裡忙到翻掉的心血,也需要食材供應商的盡心盡力,如果我們只在意表面效益,卻不去認識、關心產地到餐桌的流程,想做到食農、食育的整體提升,路途仍是漫長。

    最後,要提到的是身為馬其頓人的廚師長,儘管遭受許多不公平待遇或者嘲笑、挫折、批評,但當他站在廚房裡的時候,該要求的就要求,甚至每個細節都嚴格把關,這樣的人格特質,實在是我們必須好好自我檢討的--當初衷是對的,我們就要勇往直前。

    這幾年台灣的社會氛圍是低迷的,大家總是大嘆景氣不好,但思索人生的高低起伏或遭受的挫折壓力,其實,我們得到的考驗真的還是微不足道,不管處身任何產業,我們要放在腦海的是如何改變現狀,而非接受現狀。

    僅分享劇中一位善於採集海膽的漁人所說的:我不認為誰可以激發我,除了我自己。但他激發了我,讓我想要追求更好的品質、挑戰更好的表現。--如果透過餐飲供應能創造如此正向的動能,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第五十二個願望:談笑間



蘇東坡【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國中跟班導借了一本宋詞選集,立志暑假期間要把整本背完(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常常自己訂定很奇怪的目標立志完成)。後來,我真的很努力整本看完也盡量背,當然不全然背起來,但卻因此發現很多闋美好的詞,愛極。念奴嬌就是其中一闋,尤其最愛「談笑間」三字。

    我很容易緊張,所以常常不由自主繃緊脖子,也常常驚覺自己正在「咬緊牙根」,如果不夠累,半夜往往會腦袋太興奮而失眠。但我發現這一切都敵不過現今社會裡匆促急躁的現象。幾乎每次騎Ubike時,身邊總會有機汽車貼身而過,常常被嚇得一身冷汗;買東西時也有人插隊;或者,不耐等候生氣。但這些日常觀察,最經典的是上公廁的經驗。

    上周,一樣去找關老爺聊天,我站在女廁門口排隊等待,突然身後三三兩兩出現許多大姊、阿姨穿過我先行上廁所(俗稱插隊),一邊走一邊說,「免排啦!」我無奈苦笑,但後面人潮實在太多,我等於是被推者擠在廁所走廊,於是乎一群人擠在臭臭的廁所裡,動彈不得。心裡想,他們究竟在急甚麼?都已經到了這樣的年歲,還有甚麼需要那麼急燥?大家都一起待在廁所裡,享受不太流通的空氣,有比較快嗎?(其實行天宮的廁所品質很不錯的,但眾人擠在一起,那麼多鼻孔一起吸氣,空氣真的會變少!)

    躁進,是不是我們乍看很有效率,實際上很莫名其妙的民族性?

    過去共事的同事曾經在美國上過班,他總說,「為什麼大家不把事情想好再提案跟老闆說明?」或,「老闆為何都不給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把事情查清楚再提案給他?」細細理解他話中的意思,我發現「想清楚再行動」真的很重要。

    所以不想清楚是我們窮忙的原因嗎?坦白說,我是這麼認為。但,想清楚談何容易?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睿智啊!這就是我喜歡「談笑間」這三個字的原因。

    當然,三國把許多人物美化不少,但如果大敵當前還能穩住陣腳「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多好!

    最近閱讀明顯變得緩慢,一本500頁的書往往要花兩個月才看得完,而且,常常看過即忘,心裡有點忐忑。「知識」是跟上時代脈動最基本的能力,但博學多聞卻不那麼容易,而我們卻總花太多時間空轉,花太少時間沉澱,好可怕!

    害怕之際,繼續以兩個月一本書的蝸速閱讀,至少兩個月看一本人家用好幾年、甚至一生的精華寫成的書,算起來還是划算的!

    「談笑間」,希望我也能那麼優雅!

    

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第五十一個願望:Food Policy



    你沒看錯,一間小店居然會談到「Food Policy」。

    某天打烊後,一位熟客很興奮地拿了一張A4紙進來與我們分享他的新發現--Food Policy。他說,他一直狐疑為何頂新之流可以橫行台灣餐飲市場,這幾年來不斷尋找答案,A4紙上的Food Policy替他解釋部分疑惑。

    美國也在推動Food Policy立法,範圍從大眾健康飲食、在地食材、食材取得與環境平衡、提供食材工作者的權益...,當然,細節我們必須研讀,但關於食物影響的層級,已經遠遠大過我們所理解的範圍。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每天都要對這些事,卻又漫不經心。大哥說:「我找了很久,才發現我們的民意代表沒有真正研究Food Policy的專才,而許多擁有相關背景的人,通常與生技有關。」不敢以偏概全,但大哥說的不無道理,畢竟那些專家求學期間,勢力最龐大的的就是孟山都之類的農業科技財團,「人定勝天」是主流意識。

    透過大哥的提醒,我們漸漸理出一點思緒,一直以來,我們很想學習關於飲食的專業學科,但因為沒有理工背景,總是苦無門路,或許,我們應該更積極去理解Food Policy,雖然不是理工背景,但實作經驗總是可以支援部分領域的需求。

    因此,我們希望尋找關心Food Policy的朋友,一起分享看法,讓看似日常的餐飲,能夠在各層面發揮更多影響力。

    或許,這一個是目前為止最正式的願望!

    順道一提,我們加入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的「有機之心˙美食餐廳」計畫,希望全面朝有機、友善的餐飲提供者努力,也希望成為友善餐桌資訊交流分享的據點,感謝大家的不斷相挺,讓我們不斷找到方向前進!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第五十個願望:海蘆筍的人情味


    今天,老闆從菜市場買回一種菜--「海蘆筍」,是市場阿姨熱情推薦的。我說,「該不會是阿姨覺得你不懂,所以硬是要推銷給你?」「我也不知道!阿姨說這個很好吃可是不好賣。不過,她有掛保證,炒或燙都可以,完全不用加鹽就有味道了。」

    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清炒「海蘆筍」,果然不用加鹽巴就好好吃,上網找GOOGLE老師,海蘆筍又稱海蓬子居然是新型保健蔬菜!

    你說,咱們的菜市場是不是很有人情味,而且是個資訊交流的好地方?!

    最近,在農青領域裡掀起鬼王與炸彈客的論戰(為避免誤導,相關資訊請自行搜尋),必須說這樣的論戰,楊儒門的論點是我們比較能理解的。

    鬼王以及文青別鬼扯其背後堅強的團隊,學歷高、職位高、影響力也高,其實他們信手捻來就都是令人敬佩的專業術語及所謂國際競爭力之流的文字,如果我們不是身在餐飲業,拜讀他們的文章之後,也必定是點頭如搗蒜,成為他們的信仰者。
   
    幸好,我們只有學士學位;幸好,我們投身餐飲業。

    為什麼這樣說?文青別鬼扯強調TPP的國際競爭力、強調台灣農業必須高度垂直整合...,和目前台灣小農林立的現狀很不相同。然而,不相同就不應該改變嗎?當然要改變,但改變的方式與心態是甚麼呢?

    台灣原本以農立國,但政府為了強化電子、科技產業,將農地一塊一塊變成科學園區...(或者大老闆最愛的高爾夫球場),台灣成為代工王國,而那些高科技產業的大老闆們也賺了大錢,問題是,我們得到甚麼?汙染、疾病、過勞,以及因為大老闆太受政府保障而失去競爭力,間接導致我們低薪、窮忙、擁有背不起的未來。當我們每天汲汲營營於生計時,赫然發現我們的空氣不能呼吸、我們的山林會有土石流、我們的河川被嚴重汙染,但我們卻得不到任何保障與歉意。(請見台塑六輕、日月光汙染...)

    當初,政府不也說高度發展科技,我們才有與國際競爭的本錢?請問,現在呢?競爭力在哪裡?

    回到鬼王論點,高度垂直整合當然沒有問題,但,請問誰有能力「高度垂直整合」?還有,「高度垂直整合」之後,誰掌控農業資訊?他們會那麼好心讓資訊公開透明化嗎?這是不是某種程度的托拉斯?所以,楊儒門站在小農立場質疑,其所本不就只是基於多年來被政府政策長期忽略的土地發聲而已?

    每次經過便利商店、某些很厲害的「農夫餐廳」,看見許多蔬菜背後提供者,不是統一、台塑、永豐餘,就是電子大廠(嗯!上市上櫃很有錢的老闆...),高度垂直整合,是不是因為大老闆沒路了,所以改插旗農業,連小農最後一口飯也不給?

    我們應該慶幸現在還有市場阿姨願意以非常不高度垂直整合、非常沒有效率的方式擺攤,告訴我們有「海蘆筍」這樣的菜,或者我們把這一切都當不痛不癢的事,以後,我們買菜可以穿著時尚去超市、吃飯可以上連鎖餐館(或吃維他命最有效率)...,高度垂直整合都幫你設想好了,我們整合在一起多有競爭力啊!

    另,原來許願也不是那麼容易,這麼久才抵達五十個願望...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第四十九個願望:讓小朋友自由用餐



        我們餐廳裡有一面牆是專門提供給小朋友塗鴉的。每一次我邀請小朋友到牆上畫畫,爸爸媽媽們總一臉疑惑問:「真的可以嗎?」「當然可以!」為了這一面牆,我們找了幾個方法克服塗鴉後可能會雜亂的視覺效果,一開始是提供便利貼給小朋友畫畫,後來買可以畫畫的壁貼,最近發現一款可供塗鴉的油漆,簡直喜出望外。

        塗鴉,彷彿是一種「童年限定」的行為,但大家都希望家裡乾乾淨淨的,因此,小朋友只能在一方紙上畫畫,不過,兩者感覺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會提供一個空間讓小朋友塗鴉?坦白講,原本我對自己的姪子用餐要求是很嚴格的--希望他規規矩矩、專心、乾淨...,甚至快點吃完。如果不符合我的期望,我便會感到不耐煩,甚至動怒。後來經營餐廳之後,觀察帶小朋友來用餐的父母們總是很有耐心地陪孩子把每一道菜吃完、小朋友也從吃飯不專心到自己可以自主管理,我發現,所謂「管好自己的孩子」的相關要求,某種程度是大人怕麻煩的反射。(只是可憐了小姪子,必須忍受不成熟的姑姑的任性要求)


        大人不想幫小朋友收拾餐桌上的殘局、不想分心理會在餐廳亂走的小朋友、不想等小朋友慢慢吃...,因為這一切都很麻煩。但,家教不都是從這些細節開始嗎?

        餐館經營四年以來,看著許多小朋友從襁褓之中變成自己會跑、會跳,甚至開始會拿筆塗鴉,也從隨意在地上亂爬到自己會收拾在我們店裡塗鴉之後散落的筆與紙,也開始懂得尊重其他用餐的客人,在不打擾他人的情況下,到塗鴉牆塗鴉,這些改變都展現每個小朋友驚人的學習能力與觀察能力。既然如此,我們大人為何還要強硬地為他們設下框架?

        有人在網路上撰文陳述自己在公車上看到帶小孩的媽媽因為小孩哭鬧不休而被趕下車,在我看來,哭鬧不休的小孩遠遠勝過在公車上冷嘲熱諷他人不讓座的正義魔人--自私自利缺乏同理心,這樣的態度,憑甚麼要求小孩長大後也能有同理心敬老尊賢?

        不過,觀察店裡來來去去的用餐家庭,我覺得對小朋友嚴苛的大人應該是少數,我們很喜歡這種和樂用餐的氣氛,也感受到大家對生活經營的態度。

       小孩是大人的縮影,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跟其他不良大人一樣,最好,我們能夠給予好一點的身教言教,如果做不到,最好我們也別奢求這些小孩長大之後能夠對年邁的我們給予多少體諒與耐心,畢竟,這些都是對等的!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第四十八個願望:不簡化理解這世界



    因為內湖事件,原本住在阿公阿嬤家的姪子,每天被阿公接放學後,便在確定他父母下班後回家。他說:好可怕!

    一個無差別暴力事件,影響的不只是大人的世界,還有一個小學三年級小朋友的世界,回想我一路成長的過程,也有幾項事件深烙腦海--「記得月亮活下來」一書採訪的性侵案例、白曉燕事件、六四天安門事件、李遠哲獲得諾貝爾獎、陳怡安獲得跆拳道奧運金牌、彭婉如事件...,好壞參半,但這些事件的影響力卻不止是表面的好壞參半而已。

    好、壞,是我們如何詮釋事件。

    六四天安門事件時,我們全班站起來默哀,不明白地唱著「歷史的傷口」,不清楚為何這世界有個地方會出現坦克壓過學生的恐怖情景。

    陳怡安獲得奧運金牌時,我們老師很興奮地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上陳怡安的名字,然後再大大寫上「只願生女不願生男」,當時,練跆拳道成為學校風行的事情。

    彭婉如事件是我第一次參加遊行,那時已經在念大學,社會學老師希望我們知道什麼是社會運動,也希望我們去思考兩性平權的事情。

    「身體自主」、「誰都沒有權力傷害我們」。當時的訴求是這個,但遊行時我們打鬧著喊出「女性當總統」,發現部分男同學沉默了,但誰知道今年台灣居然真的女性當總統了。

    但經歷這些總總的事件,我們的社會究竟是向前走?還是原地不動?抑或,向後退呢?

    當社會發生我們理解之外的事情,我們會如何與家人、下一代溝通?與自己對話?或者,透過社群網路與鄉民對話?

    還是我們只希望壞事情不要再發生?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人類,是動物的一種,天性本能有慾望、有惡念、想佔有、爭權力、暴力傾向、霸凌、排斥不同於自己的人,後天又有太多誘惑或控制--藥物毒品、賭博、酗酒,這世界本來就不完美,我們該怎麼以為或期待她的完美?能把這些總是把負面能量丟給他人的人全集中到看不見的地方嗎?或者沉默任他們恣意而為?而被負面能量影響的人如何跳出習得無助?或者勇敢說不?甚至走出自己的人生?

    常常跟姪子說,「要多問為什麼」。過度簡化理解這社會無益於進步,沒有誰消失了哪件壞事情就不存在的道理,而是,事情發生時,我們有沒有能力去處理?我們有沒有準備好去面對?

    希望這個可怕事件可以讓這個社會運轉出解決或面對的智慧,壞事不會結束,壞人不會自己消失,受迫害的人不會自然想通變得強壯,我們也沒有龐大能量可以把一切轉負為正。

    不簡化理解這世界,希望,一切尚好。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第四十七個願望:用故事說真相的能力



    當Lady Gaga在第88屆奧斯卡邊獎典禮上演出這首歌時,我內心是震撼的!

    是的!這世界並不美好,且,並不是先進國家,關於人性就比較文明,所以,當我們面對暴力、侵害時,該如何反應?

    然後,我想到一部戰地女攝影深入阿富汗採訪的電影【一千次晚安】。


    「為什麼我們的音樂、影像沒有太多這一類作品?」我心中疑惑著。
    事情就是這麼湊巧,當天我看到暴民紀錄片,第一個念頭是,這部片恐怕血本無歸。


    導演說,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縫合世代爭議。「縫合世代爭議?如果片名稱為『暴民』,就不可能!」我心裡不禁這樣想著。後來忍不住問導演,「有沒有想過用什麼方法,讓這部片被看見?」導演說,目前這部片已經有50萬的點閱率了。試映的現場傳來許多啜泣聲,只要參加過、理解過這幾年的社會運動,就能立刻產生共鳴,這些人數不少,但會不會都是同溫層的人自己在取暖呢?

    不知為何,我們很容易對自己不想接受的立場設下結界,不聽、不看、不理會,甚至批評、否定;我們也容易服從於施暴者、權威者,即便心裡不願意,頂多抱怨、嘟噥幾句,還是照做,甚至成為壓迫其他人的幫兇,這,是為什麼?

    其實,此時此刻在台灣許多角落,依舊有舉多人在為了捍衛土地、家園、正義而努力奔走中,例如美麗灣、例如反核、例如要求公開歷史真相...,但我們所理解的社會,彷彿被國王的新衣施了魔法,美好,平和,充滿秩序。

    有沒有人可以好好地用故事,把這些事情講出來,用一種大眾能理解、不排斥的方式呈現?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第四十六個願望:擁有森林秘境


     「森林秘境」,是一本書,我看了好久才看完的書。好看嗎?當然!所以成為願望之一。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作者在住家不遠處選擇了一塊曼荼羅地,以一年的時間觀察紀錄,最後心得,竟是察覺自身渺小...。書的內容很精彩,我無法傳達百分之一,只是受到感動,自然與我們同在,而我們觀察到甚麼?



   台灣很多名人都愛看陳冠學的「田園之秋」,內容有一些些類似,但「森林秘境」較多關於科學、生態的論述,而「田園之秋」較多著墨台灣莊稼的生活型態,都很推薦大家拿來當床頭書,是很能觸發思考的作品。




    春節期間不小心跑到翡翠水庫,一台小摩托車在狹隘的山路穿梭,好幾次都必須下車牽著車走才動得了,山路陡峭,疏忽不得。除了讚嘆翡翠水庫的壯麗景色,當然也驚呼周遭茶園的鬼斧神工。怎麼說?坡度75度都還能種茶樹,厲害了吧!但另一個念頭是,好可怕,茶樹的根扎得夠深嗎?會不會造成土石流?這樣濫墾濫災是對的嗎?在這深山裡,所謂的公權力或正義進得來嗎?


    除了到處都是的茶園,還有民宅、鐵皮屋,最驚奇的是富麗堂皇的財神廟、福德正神...,許多廟宇都坐落其間,就風水來說,似乎就是靠山面水,靈氣邈邈。那,大地的原貌呢?





    在一個最靠近水庫的盡頭停下來稍歇,發現蜘蛛網、紫花酢漿草、蕨類...等等大部分都不認識的植物、生物,也發現果皮丟棄期間,還是新鮮的,可見那裏儘管是盡頭,也常常有人到訪,靜靜地站立其間,一些不認識的鳥兒竟也蹦跳出現,還有看起來像台灣藍鵲的鳥兒偶爾飛越樹間,驚奇連連。


    頓時,有一種不想離開的念頭。

    但,在那樣的環境裡,我們又如何能求生?光到較大的主要交通幹道就必須花數十分鐘的車程,更別提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溝通了。
 
    一些較大的路口都立有郵箱,這裡連郵差都難以一一將信件送達,更何況我們這種都市住慣的人,一時感動可以,真的要停留下來可是萬萬不行。

    所以,真希望看到的秘境不要消失,真希望下次到訪,依舊美好,或者,更美好!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第四十五個願望:石碇故事

遊客漸多的石碇,其實,和九份一樣曾經是採煤礦的重鎮。
        石碇,原本靠著大菁以染布凝聚聚落,後來種茶,以產茶維生,日本時代被發現煤礦,日本與基隆顏家合力採礦,因而一度興盛,直到石油、天然氣、進口能源取代本土煤礦,石碇由盛轉衰。

        十幾年沒見的石碇市區的確是繁榮多了,猶記得大學時期初訪,仍是個很難覓食、沒有太多商業色彩的地方,今日,遊客的車輛居然排到市區幾百公尺外、北二高橋墩也粗魯地立在石碇寧靜的土地上。
石碇溪

        說是市區,也僅僅是石碇東街與西街。

        如果沒有刻意觀察,實在看不出石碇曾經是採煤礦的礦區,或許是因為這個城市裡沒有刻意強調,或許是因為我們對建築、歷史不了解(吊腳樓、不見天街、百年石頭厝、淡蘭古道),或許是因為石碇沒有九份一樣,有部「悲情城市」的電影為她說故事。

        再深入認識石碇,突然有一種感覺,石碇,彷彿都是隱身二線的無名氏----一樣產茶,坪林卻擁有盛名;一樣採礦,九份卻是著名觀光景點;一樣賣豆腐,石碇的豆腐卻冠上深坑的名號......。

        是因為難以深入其境的交通?是因為聚落太小不足以人文薈萃?抑或,少了被傳誦故事的機會?

石碇溪溪水清澈
        上網查詢石碇,日本時代台灣文學家呂赫若葬身石碇、基隆顏家也到石碇開採煤礦...,石碇的歷史人文,毫不遜色,儘管今日漫遊石碇的觀光客目的並不非全然為了探訪她的人文歷史,小城底蘊所展發出來的氣質與風貌,多少具有加分效果。想當年一窩蜂看「悲情城市」的時期,對於二二八、五大家族、礦業...等等台灣初期的各種政經時空背景並不了解,但假文青看了悲情城市,接著又追侯導的其他系列電影,例如「好男好女」,其實,絕大部分是看不懂的,因為不懂,所以慢慢地又失去熱度,就像今日我看石碇的似懂非懂,甚至認為過了今日如果不做紀錄,我勢必對這個城市的記憶又會回到「到過,但沒印象」的階段。
紀錄昔日石碇採媒礦的...裝置藝術?
        有時候對於這樣的自己感到苦惱。看過的書,記不得;走過的城市,浮光掠影。總希望自己能夠體驗人生百態,但遺忘,卻是體驗的過程中,最可怕的天敵。但又如何?記憶篩選了我所能理解的人生,當歷練不到火候,存乎心中的自然只能皮毛。

        拜旅遊普及所賜,石碇,必然會越來越商業化,或許她會跟大稻埕、九份一樣,在地人出走,留下的只是為了商業經營而進駐的外地人,勉強仿舊的外觀與不知為何被炒作的美食,老街取代寧靜小城的原始風貌,文創商品應運而生,媒體報導,交通打結...,只希望觀光帶來的壓迫感不要太大,讓安居二線的小城維持神秘感,也希望這座城市能遇到侯孝賢、吳念真這樣的伯樂,為她寫下故事。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第四十四個願望:一顆白蘿蔔的對話

一顆白蘿蔔25元的白蘿蔔
    去超市買了一顆白蘿蔔,產地,台灣。

    正在挑選的時候,一位老伯伯湊過來說:「國防部賣得比較便宜。」
    我眼睛一亮,立刻追問:「在哪裡?」
    老伯伯得意地說:「信義路OOXX(聽不清楚的路名)的路口...。」

    一聽到信義路我就打消追問的念頭了,太遠了。

    不過,覺得有趣,老伯伯居然會因為我正在挑選白蘿蔔而與我對話,彷彿鄰居一般。

    前陣子去了一趟龍山寺旁的青草巷,沒有特別目的,只是走走看看。突然聞到一股熟悉的味道,小時候奶奶總是拿來煎蛋給我們吃,說可以顧胃的一種青草香,於是我走進店裡問老闆有沒有這種草,老闆很開心打開已經曬乾的草準備要賣我,一聽到說要煎蛋,他叫我隔天再上門採購「煎蛋的要新鮮的,乾的不適合。」

    其實,在都市裡頭能和菜販說話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尤其像我們這種看起來根本不下廚的臉(我也不會形容,總之,就是一副都市俗的樣子),菜販其實也不太搭理,所以我每次逛市場,都會特地以台語對話,希望拉近距離。現在對食材比較熟悉了,選菜當然會比較熟練,用聞的、用看的...,當然,對於菜販提供的資訊有時也只是笑笑帶過。

    所以,對於主動跟我聊天的老伯伯、建議我買新鮮青草的菜販,我都會特別感到印象深刻,那是小時候跟在奶奶、媽媽身旁幫忙提菜的熟悉記憶,菜販與顧客之間、顧客與顧客之間的對話。

    這種溫度,還可以延續多久?

    傳統市場一間一間收,取而代之的是生冷的生鮮超市,菜都包裝好了,QR code取代菜販告訴你產地資訊,挑選,只能透過包裝正面去判斷,其他被遮住的部分就只能自求多福了,以前廣告說:「電腦挑花生」,現在,電腦能挑的東西可多了,只是少了人情味。

龍山寺旁的青草巷
    這兩天因為悠遊聯名卡壞了,請銀行幫忙註銷並換新卡,為了取得舊卡資訊,來來回回打了幾通電話。不同了,現在銀行電話客服少了,等很久才有人應答,答覆的語調平淡冷漠,內容也缺東落西。「建議你們提供正確資訊,以免之後詢問的客戶向我一樣來來回回打了多通不必要的電話。」我把打過多通電話的心得跟電話彼端的客服說,他的反應很不耐煩(或害怕我客訴?),彷彿我給他們添麻煩。

    覺得現在的消費關係很奇怪,習慣了不碰面的網路消費,一旦卡片或載具出了狀況,處理時特別麻煩,也可能不知不覺喪失權益,不過,大家好像比較偏好這樣的關係,反正大家不照面,不開心就走客訴就好了,而這樣的模式反而比較能獲利(第三方支付)。

    如果網購、電子錢包、第三方支付這樣的消費型態成為常態,實體店面存在的價值與不可被取代性在哪裡?因應新的消費型態而導致實體店面消失、式微、走入歷史...,我們還能哀嘆回憶不見了嗎?

    沒有人走進實體店面消費,實體店面如何賴以為生?如何為了維持大家的回憶而支撐著?

    因為網路傳言敦南誠品的消失而感到惋惜嗎?因為傳統市場的消逝而感到都市沒有活力嗎?我們又有做些什麼呢?還是,他們的消失,都是我們默默促成的呢?

    甚麼時候,連買一顆白蘿蔔都不再有任何一句對話呢?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第四十三個願望:被原諒的機會



    「烹飪」是一件很科學卻又要靠經驗的---技能,到現在還是會為了自己做的東西感到心驚膽跳,我越期待每一次完美演出,就越容易不完美。

    今天,一位很好的客人訂了一隻雞,我因為太擔心雞肉過熟,所以調整一下烤雞的時間,並把雞多放在烤箱裡二十分鐘靜置,期望來自南投的好雞肉能夠透過靜置讓肉汁保留而更加美味。但,卻因為這份神經質,所以雞肉沒烤熟,還好這位客人跟我們夠熟,願意跟我們說實話,以及,願意給我們不完美的機會。

    其實,曬太陽成立四年以來,常常有些插曲讓我們感到痛苦,但因為很多事情發生了就不可逆,我們只好選擇釋懷,不要犯同樣的過錯繼續往前走,只是,對於被我們影響用餐心情的客人,我們還是深感抱歉。

    前陣子,我們接到客人電話反映麵包發霉了,我們第一個念頭是:應該是手粉吧!我們的麵包都放在冷冰箱裡保存,冰箱裡也沒有塞很多東西啊!當我們回覆客人「可能是手粉,我們立刻確認看看」時,電話另一頭傳來非常憤怒的聲音,即便我們重新送麵包跟道歉禮過去也都不被接受。事實是,麵包的確發霉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水果忘了吃而發霉,那些黴菌長到麵包去了。

    問題是,我怎麼會沒發現?因為太有自信,太放心,所以沒看清楚吧!

    就像我以前做節目,再怎麼對字幕還是會有錯字、再怎麼仔細校對還是會出槌的莫非定律嗎?

    就更別提有時候因為忙碌弄錯出餐順序、不加洋蔥的放了洋蔥、忘了加麵、忘了加蛋...,有時候真的很難過這份餐飲工作,為何每一次都無法完美演出。

    所以,這份工作的價值在哪裡?有時會想,其他店家會不會跟我們一樣出錯?還是我們比較二百五?其他行業會不會比較不容易出錯?例如手機、服飾、汽車、房子...?我們一份利潤幾十元的產品如果出錯可能會造成客人的身體不適或生命危險,這樣的風險會不會太高了?我們會不會投入一個沒有報酬率的事業裡?

    好可怕!

    很討厭一直為了自己的不完美演出而不斷道歉,「烹飪」真的是門暨科學又要靠經驗的---技能,我很希望能熟練到出神入化,但很可惜的是,真的好難!

    所以,只能祈禱客人願意原諒我們,如果不被原諒,我們也只能自己收拾玻璃心,努力堅強,要越來越有經驗、越來越專業,只能把這些失敗的經驗,當作必經的過程吧!

    總之,感謝每一位願意給我們機會的客人、朋友們!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第四十二個願望:被雷打到

    「狀元子好生,生意子歹生」真的!經營之道實在很難,比考第一名還難!

      正當我每天為自己很不會賺錢的駑鈍感到不耐時,我發現「物以類聚」居然不斷在我身邊發生。

    是的!我都快哭了!

    我們很欣賞新南田董米林哲安的初衷,希望透過鼓勵農民耕種保留農田,進而達成保護生態的目的,推行至今,林哲安做得非常有聲有色。但,坦白說,他的訂價真的便宜到沒有轉圜餘地,於是,我們忍不住開口問他關於訂價的原則。他說:「我希望讓每個人都吃得起安心的米飯,尤其是學生,所以這樣訂價,我們大家辛苦啊~」

    腦袋彷彿被雷打到,哎呀!這句話不是我朋友常跟我講的嗎?我們跟哲安說:「我們這種不會做生意的人不能害農民跟我們一起吃苦……」但,這句話彷彿也在說給我們自己聽。

    怎麼辦?

    一直在輔導創業的顧問了解我們之後,最後把我們定位在社會企業-我最害怕的定位,這表示我們會一直刻苦經營,必須等待打雷一般機率的幸運落在我們頭上,才有機會做更多的事、發揮更多影響力、幫助更多人……。

    問題是,我們有這種魅力嗎?

    好吧!收拾起心情,哲安沒錯,我們沒錯,大家既然聚在一起,就繼續努力吧!我們要相信秘密的力量,相信被雷打到的機會!

    加油!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第四十一個願望:雞肉的滋味


  我們一直是南投和豐農場的雞蛋愛用者,四年來和豐農場的雞蛋陪我們走過多次的禽流感之類的疫情風暴,我們的蛋都讓我們很有信心端出去。

    發現和豐農場的因緣是來自一本「風和日麗」的書,當時為了找到令我們放心的蛋,花了不少功夫,跟和豐農場叫蛋之後,有感覺蛋黃比較濃郁,煮出來的效果比較扎實,但真正感動的是農場主人陳大哥總是半年主動給我們一張檢驗報告。

    有時候遇到禽流感疫情、市面上「福利蛋」的消息...,我們總會打電話問陳大哥狀況,他從不用華麗的字眼閃爍其詞,例如禽流感,他會說:「如果我這裡也中標,應該全部的蛋都不能吃了,你們擔心,沒關係,我附一張檢驗報告給你們。」、「台灣的雞沒辦法出產真正的有機蛋,環境真的不允許。」http://www.foxnews.com/leisure/2016/01/11/cage-free-free-range-and-more-how-to-decode-your-egg-carton/

    有時候蛋量不足,他就直接過很久才出貨給我們,問陳大哥過年前光雞的供貨狀況,他說:「我的雞要養足120天,全部數量只有一千多隻,要供應全台灣,如果沒有就沒有了,我現在沒有辦法回答你。」完全不走服務至上的路線。和這樣的農家相處久了,我們也習慣農產看天吃飯的模式,不再像一開始那麼大驚小怪。而這樣的陳大哥也不會主動跟我們行銷其他商品,連我們開始跟他叫光雞,也是因為「好食機」的緣故。

    第一次吃到和豐農場的雞肉,真的感到驚艷,這滋味和小時候吃到的雞肉一模一樣。為什麼要這麼誇張地驚艷?小時候家裡有養雞,雞肉吃起來總是韌韌的,咬久了雞肉甜味還是久久不散,但長大後吃到的雞肉肉質較鬆散。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自己嘗試下廚,去超商買雞腿回來料理,沒想到味道怪怪的,我很失望,以為是因為自己不會煮,後來才發現願來雞肉的味道和養殖方式有關。

    很多事情都需要比較才知道差異性,有些時候也必須放下執念才能體會出乎意料的品質。以前總認為服務至上、品質一致性,現在倒覺得「理解」產品源頭、接受某種程度的不完美,才是硬道理。

    求學、工作、經營也是一樣,前陣子和店裡的美眉聊到上課風氣的問題,他說:「不知道上學能學到什麼,所以感到很焦慮。」我也曾這樣焦慮過,大三就覺得該畢業了,每天當學生真的讓人很不安。十幾年後聽到美眉這樣的感受,我說:「焦慮是應該的,焦慮不一定會有什麼作為,但有焦慮表示有思考,人生都必須經過這樣的過程,慢慢找路。」

    這和養雞像不像?我們要選擇當速戰速決的肉雞?還是和豐農場養足時間的雞?

    比喻好像有點怪怪的...

    阿甘正傳裡有一句台詞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或許我會說:「人生就像雞肉的滋味」滋味飽滿或者鬆散無味,端看自己選擇了。